實際案例

迷失的日常:為什麼我們總在找手機和鑰匙?

「我的手機呢?」、「鑰匙又去哪了?」這恐怕是現代人日常中最常上演的「尋寶遊戲」。如果妳和我一樣,常常在出門前五分鐘陷入一場找不到關鍵物品的焦慮,妳可能會納悶:為什麼我總是忘東忘西?我們似乎都在日常的混亂中,迷失了那些重要的「家當」。

 

現代人的煩惱根源:資訊爆炸與「無意識」生活

其實,這與妳的大腦結構無關,更多時候是生活節奏和注意力分散惹的禍。在資訊爆炸、多工處理的時代,我們的大腦總是在「同時處理很多事情」,根本沒有在妳的短期記憶中留下深刻的紀錄。簡單來說,妳的大腦並沒有真正「專心」記住那個位置。

這就是「自動化行為」的陷阱。那些每天重複數十次的動作,例如放下鑰匙、將手機充電,因為太過習慣,反而變成了「無意識」的行為。當妳需要回想時,大腦便一片空白,因為根本就沒有「儲存」過。

更別提壓力和疲勞。當我們感到壓力大或睡眠不足時,大腦掌管記憶和專注力的區域會受到影響,使得我們更容易分心,進而導致遺忘的頻率大大增加。

 

訓練大腦:從迷失中解脫

所以,下一次當妳又在找那串失蹤的鑰匙時,請告訴自己:這不是因為妳不夠聰明,而是妳需要給生活一個「暫停鍵」。

改善這種「掉東掉西」的習慣,關鍵就在於重新訓練我們大腦的神經網絡,尤其是與短期記憶和專注力相關的區域。當這些網絡功能不彰時,會出現以下幾種狀況,而這些正是造成妳日常迷失的元兇:

  1. 多工處理困難: 像煮飯時無法同時注意爐火和準備其他食材,容易顧此失彼。
  2. 短期記憶問題: 剛說的話立刻忘記,找不到剛放的鑰匙。
  3. 專注困難: 看書看不到三行就分心,無法長時間聚焦在一個任務上。

實際行動:從「無意識」到「有意識」

我們可以從簡單的習慣開始改變:

  • 賦予物品「家」: 嘗試讓關鍵物品擁有固定的「家」(例如,玄關的固定掛鉤或桌上的固定托盤)。
  • 設置「標記」: 在放下的瞬間給自己一個清晰的「標記」:「手機放在桌上托盤了。」簡單的提醒,就能將無意識的動作轉化為有意識的記憶。

 

深入探索:用「腦波課程」優化專注與記憶

然而,想要更有效、更根本地提升大腦的專注力與記憶力,單靠外在習慣的調整可能還不夠。近年來,許多人開始關注利用科技進行的「腦波課程」。

這類課程藉由感測器監測我們大腦活動時產生的腦電波,並透過即時的回饋來引導大腦進入更佳的狀態。透過持續的訓練,我們的神經網絡會逐漸學會如何產生更多與專注、平靜相關的腦波,並減少與焦慮、分心相關的腦波。

腦波課程的目標並不是直接「治療」健忘,而是透過優化大腦的內在調節能力,來改善那些導致我們「多工處理困難」和「專注困難」的根本問題。當妳的大腦能更有效率地運作,專注力自然提升,短期記憶的「儲存」功能也會更加完善。

回上頁 下一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