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際案例
孩子總是拖拖拉拉?解密「拖延大王」背後的大腦秘密
您的孩子是否也像小傑一樣?一提到寫作業或整理房間,就像電腦當機一樣動彈不得,非得等到您大聲催促、火燒眉毛了才肯動手?看著他們慢吞吞的樣子,您是不是常常懷疑:「這孩子是不是故意的?!」
其實,拖延不一定只是態度問題,很可能和孩子大腦的「感覺統合」有關。
感覺統合是我們大腦將接收到的感官資訊(如:觸覺、前庭覺、本體覺)進行組織、處理和詮釋的過程。當這個過程不順暢時,就會直接影響孩子對時間的感知、動作的效率與專注力,讓他們在無意識中成為「拖延大王」。
感覺統合失調如何影響孩子的時間與效率?
當感覺統合失調時,孩子在完成任務時會面臨許多生理上的困難,這些困難遠比「懶惰」更複雜,進而導致他們選擇逃避或拖延:
1. 動作計畫不佳:做什麼都「卡住」
如果孩子的大腦無法有效規劃動作的順序和流程,他們在做任何事時都會感到耗費心力且吃力。簡單如整理書包、穿衣服、抄寫聯絡簿,對他們來說都是困難的任務。孩子為了避免這種挫敗、耗盡心力的感覺,大腦會自然啟動保護機制,選擇逃避或延後執行。
2. 本體覺失調:身體容易「累」和「不協調」
本體覺讓我們感知身體和肌肉的力量。當它失調時,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和施力缺乏感知。在做精細動作(如寫字、畫畫)時,他們容易感到疲憊或動作不協調。這些任務變成一種極大的體力負擔,孩子自然會用拖延來抵抗,以避開費力且不舒服的體驗。
3. 感官調節異常:專注力隨時「被打斷」
對環境中的感官刺激反應異常,會直接干擾孩子的專注力和持續力。
- 過度敏感的孩子容易被環境中的微小聲音或光線分心,無法專注於眼前的任務。
- 感覺遲鈍的孩子則需要更強、更久的刺激才能集中精神,導致反應速度較慢,處理資訊的時間拉長,任務也無法及時完成。
如何改善拖延?從「身體活動」中找回效率
下次當您發現孩子又在拖延時,請放下焦慮與責罵,試著理解這可能不是故意的。比起不斷催促,從生理改善著手,才能真正提升孩子的效率。透過前額葉感統運動訓練,能有效整合大腦接收的感官訊息,讓身體與大腦的連結更順暢。
1. 強化本體覺與動作計畫:讓身體穩下來
本體覺的活動能幫助孩子感知力量、穩定情緒和注意力,減少精細動作的疲憊感,能有效訓練孩子規劃、排序動作的能力。
2. 刺激前庭覺:提升警醒度與平衡感
前庭覺的活動能提升孩子的平衡感和警醒度,幫助大腦組織訊息,能促進大腦發展,進而改善動作計畫能力。
當孩子的身體不再感到「卡住」,大腦的動作規劃與處理效率也會隨之提升。您會驚喜地發現,一旦生理基礎穩定,那些惱人的拖延症狀也會跟著自然改善。
除了感統運動外,腦波訓練(神經回饋/生物回饋訓練) 也能直接刺激與執行功能相關的神經網絡,讓大腦處理效率更好:
1.未能採取行動
難以開始行動或執行、做決定,總要等期限迫在眉睫才硬著頭皮處理,俗稱:拖延症
2.執行力、問題解決
大腦管理和控制行為的能力,包括計畫、做決定、記得要做的事、不衝動,主要是額頂葉網絡(FPN)和扣帶島葉網絡,這些網絡參與工作記憶、認知靈活性和意志控制等認知過程,這些過程對於目標導向行為至關重要。FPN,也稱為中央執行網絡(CEN),對於持續注意力、複雜問題解決和工作記憶尤其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