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際案例

「數學白癡」是天生?被貼標籤的學習困境

您的孩子是否也曾一看到數學就頭痛,被貼上「天生沒數學細胞」的標籤?

其實很努力,但每次看到幾何圖形就搞不清楚東西南北,寫算式總是數字對不齊,計算又慢。一度以為是不夠聰明。但你知道嗎?數學不好,問題可能不在於「智商」或「天賦」,而在於大腦處理訊息的能力。

 

感覺統合失調,如何成為數學學習的絆腳石?

感覺統合是我們的大腦將所有感官資訊(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本體覺、前庭覺)進行組織和處理的過程。這個過程如果發展不佳,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處理抽象概念、空間和邏輯的能力,讓數學學習處處碰壁:

1. 視覺空間感不佳:數字圖形大混亂

視覺空間感是解讀數學符號和圖形的基礎。當它不佳時:

  • 影響: 孩子在處理數學題時,會搞不清楚數字、圖形的相對位置和距離。寫算式容易歪斜、錯位,造成抄寫或計算錯誤。在看座標、判斷幾何圖形的方位、大小、角度時,尤其困難。

2. 本體覺失調:難以在腦中「模擬」情境

本體覺讓我們感知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、動作和力量。它與大腦的內在空間感和認知靈活性息息相關。

  • 影響: 孩子對空間、距離的感知不敏銳,導致他們在處理應用題或複雜的邏輯推理時,難以在腦中想像情境或物體的互動(例如:水的流速、物體的轉動)。這種缺乏內在模擬的能力,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解題思路。

3. 動作協調差:手忙腳亂分散專注力

動作協調能力與感覺統合直接相關。

  • 影響: 孩子可能出現寫字速度慢、握筆姿勢不正確、或抄寫錯誤多的問題。光是抄寫數學題、畫圖或筆記,就耗費了大量心力。這些「體力活」嚴重分散了他們本應專注於理解數學概念本身的注意力。

 

如何改善

1. 增強本體覺與視覺空間感

  • 能使孩子在實體空間中判斷距離、方向和結構,將抽象的空間感化為具體經驗,直接增強他們對幾何與圖形概念的理解。

2. 刺激前庭覺:提升平衡與認知穩定度

  • 前庭覺是所有感官的穩定器。穩定且規律地刺激前庭覺,能讓孩子的大腦組織訊息的能力和情緒專注力更穩定,減少因為身體不適或分心造成的學習干擾。

當孩子身體的感覺統合系統變得更協調,大腦處理視覺、空間資訊的能力也會提升,學習數學自然不再是件費力又挫折的苦差事!

與數學計算、邏輯推理和多任務處理相關的神經網絡,也可以透過腦波訓練(神經回饋/生物回饋訓練) 來提升效率。

數學的計算、邏輯推理和多工處理能力,與特定神經網絡的效率有關。腦波訓練(神經回饋) 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科技訓練,能直接優化大腦效率:

  • 改善計算障礙: 協助調節與計算力、數字概念相關的腦波頻率,從根本上改善數學邏輯困難。
  • 強化多工問題: 提升大腦同步處理多個項目的能力。數學解題需要「閱讀 → 提取 → 計算 → 驗證」,多工能力是順利解題的關鍵!

上一則 回上頁 下一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