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際案例

孩子老是「偏要做」?換個角度,你會更輕鬆

當孩子反覆做出我們不允許的行為時,例如爬高、亂丟東西或是在沙發上跳來跳去,我們常常會覺得他們是故意的,甚至會感到心力交瘁。但有沒有想過,這些「偏要做」的行為,或許不是單純的調皮搗蛋,而是孩子正在滿足他們內在的感官需求?

 

小明的「危險遊戲」

10歲的小明是個活潑好動的孩子,總喜歡爬高、衝刺、跑跳,老師總是提醒他注意自己還有同學們的安全,但停止後下一秒馬上恢復原狀。

但小明並非想挑戰權威,而是對這種刺激的感覺有著強烈的渴望。他不是想惹麻煩,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,探索身體與空間的關係。

 

感覺統合的影響:大腦的「感官飢餓」

小明的行為,正反映了感覺統合的影響。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將接收到的各種感官訊息(如觸覺、聽覺、視覺、前庭覺、本體覺)進行整理與組織的過程。如果大腦無法有效處理這些訊息,孩子可能會出現「感官飢餓」的現象,也就是對某種感官刺激有著強烈的需求。

小明對爬高、跳躍的執著,可能與他的前庭覺和本體覺有關:

  • 前庭覺:負責身體的平衡與空間感。當孩子的前庭覺尋求需求高時,他們會喜歡快速移動、旋轉、跳躍,或像小明一樣喜歡爬高,以獲得更多的刺激,幫助他們建立平衡感。
  • 本體覺:指的是身體對自己位置、動作和施力大小的感知。當孩子的大腦需要更多本體覺輸入時,他們會傾向於做一些需要用力氣的活動,例如推、拉、擠、撞,或是像小明一樣,透過攀爬來感受身體肌肉的拉伸和收縮。

小明的「偏要做」,其實是他內在感官系統在發出求救訊號,告訴我們「我的大腦需要更多這樣的刺激!」。責罵或禁止,就像是關閉了感官的「出口」,反而會讓孩子感到焦慮,甚至引發更強烈的感官需求。

 

如何改善:

面對這種「感官飢餓」行為,我們的策略不是禁止,而是提供更安全、更健康的感官「替代品」,滿足他們的內在需求。

  1. 提供豐富的感統活動:主動在日常生活中安排能滿足他們感官需求的活動,讓他們不再需要透過「違規」來尋求刺激。
  2. 區分「安全底線」與「彈性空間」:對於安全(例如:不能爬窗台)或道德(例如:不能打人)的原則,必須堅定而一致地執行。但在安全的範圍內,可以給予彈性。例如,與其說「你不准在客廳跳!」,不如說「沙發不能跳,但你可以去彈簧床上跳。」
  3. 用「選擇」代替「禁止」:將孩子的注意力從「被禁止的行為」轉移到「被允許的選擇」上。例如,與其說:「你不准在客廳丟球!」,不如說:「球只能在院子或公園丟。如果你現在想玩,可以選擇玩積木或是看書。」這樣既傳達了界線,也尊重了他們想活動的意願。

記住,孩子不是我們的敵人。他們只是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長大。多一點理解和智慧的引導,您會發現,教養之路其實可以更從容、更愉快。

上一則 回上頁 下一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