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際案例

孩子的高度敏感 vs. 環境的「感官海嘯」

有些孩子天生感官特別敏銳,對他們來說,我們習以為常的環境其實是一場巨大的感官海嘯。教室裡筆尖摩擦紙張的沙沙聲、身旁同學輕微的移動、走廊上的喧嘩,這些細微的聲音都會被放大好幾倍,變成巨大的噪音。
他們的大腦必須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應付這些額外的干擾,導致沒有多餘的力氣專心在功課或老師的指示上,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看起來總是「不專心」。

小新的「隱形」戰場

小新是個聰明的孩子,老師常說他反應快、觀察力強,但同時他也「很不專心」。上課時,他常東張西望,甚至會因為同學的小動作而分心。

若沒有去了解,可能會以為小新是想逃避上課,但其實小新只是特別敏感,他無法過濾掉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:老師的提醒、冷氣的運轉、窗外車子喇叭的聲音,甚至連隔壁同學清喉嚨的聲音,都像警報一樣不斷衝擊他的大腦。這場無形的「感官戰役」,讓他難以專注,也經常感到疲憊和焦慮。

 

感覺統合的影響:大腦的「過濾器」故障

小新的故事,正反映了感覺統合失調可能帶來的挑戰。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將接收到的各種感官訊息(如觸覺、聽覺、視覺等)進行組織與整理的過程。當這個過程不順暢,大腦的「過濾器」就像故障了一樣,無法有效地篩選出重要的資訊。

對於小新這類觸覺敏感的孩子來說,他們的大腦無法區分主要和次要的聲音。這會導致他們:

  • 注意力分散:每一個聲音都像一個警報,讓他們不斷被拉走注意力,無法專注於單一任務。
  • 情緒焦慮:長時間處在「感官過載」的狀態,會讓他們感到疲憊、焦慮,甚至引發情緒崩潰。
  • 學習效率低落:由於大腦大部分資源都用於處理感官訊息,導致他們沒有足夠的「大腦頻寬」去理解和記憶新知識。

 

如何改善:建立「感官友善」的專注環境

協助這類孩子,關鍵不在於責備或施壓,而在於環境的調整與技巧的建立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:

1.前額葉強化感統運動訓練

強化本體覺和前庭覺,能幫助他建立更好的身體安定感,減少對外在環境的焦慮。

  • 本體覺活動:能讓孩子的大腦接收到深層的壓力與觸覺回饋,有助於平靜情緒。
  • 前庭覺活動:能幫助孩子的大腦建立更好的平衡感與空間感,提升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。
  • 觸覺活動: 引導他們的大腦學會正確地處理觸覺訊息,建立安全感與調節能力。

2. 創造「感官友善」的環境

  • 提供一個極簡、乾淨的學習角落:減少視覺上的雜物,避免過多色彩或圖案造成視覺干擾。
  • 使用抗噪耳機或白噪音: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,允許孩子使用抗噪耳機來阻隔過多的環境噪音;或是播放白噪音、輕音樂,幫助他們的大腦專注於一個固定的聽覺刺激。
  • 運用視覺提示:當需要專注時,使用視覺計時器或圖卡,讓孩子明確知道任務的「開始」與「結束」,這能提供安全感。

3. 建立「感官小歇」 在學習或活動間穿插短暫的休息,讓孩子的大腦有機會「重新校準」。

  • 深呼吸練習:教導孩子緩慢、深沉地呼吸,這能有效平靜神經系統。
  • 感官小活動:允許他們進行一些簡單、有規律的活動,例如用手按壓黏土、輕輕拍打手臂、或是閉上眼睛靜坐幾分鐘。

 

請記得:孩子的敏感是一種特質,而非缺陷。當我們理解並尊重這份敏感時,就能將干擾變成助力,引導孩子學會與自己獨特的感官世界和諧共處,進而找到屬於他的「專注開關」。

上一則 回上頁 下一則